2024-09-11 11:06:38
你想让别人给介绍一下有关建筑行业的概况,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大,估计一般都不会给有一个比较详细的叙述,我来简单的说一说,不知道能不能对你提供比较直观的印象。
1、建筑行业有“狭义建筑业”和“广义建筑业”之分。
2、狭义的建筑业主要指的是建筑产品的生产,即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
3、广义的建筑业,则是涵盖了整个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产品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包括所有有关建设工程的城市规划、地质勘察、项目设计、建筑材料及成品、半成品的生产销售、建筑工程的施工及安装,工程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维护及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也就是说,广义的建筑业,反映了整个与建筑行业相涉及的经济活动空间。
4、其实,无论是狭义的建筑业还是广义的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具有与宏观经济形势的相关性和政策敏感性,这决定了建筑行业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态及各项经济指标密切性。
5、各项数据表明,未来几年里,建筑行业发展,应该是前景广阔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仍保持在7%以上,而且,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制造工业、建筑业、商品零售销售等基本面情况总体保持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继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强。据专家预测,2015年后的未来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仍有望7%左右,甚至以上。
6、未来建筑业热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铁路建设;2)公路建设。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4)水运港口建设;5)城市市政工程建设等几个方面。
7、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城市化建设,仍需要大量的房地产建设。
8、未来几年,施工企业将会在建筑大舞台上一展英姿,大显身手。
总之,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未来的20~30年的时间里,仍有大显身手的舞台和空间。
建筑行业的未来趋势如何?
随着商品房的饱和,建筑行业的过热势头必将得到抑制;建筑业也会随着房地产业的重新洗牌而洗牌。表面上看建筑业是在萧条,实际上是竞争愈加激烈,是一个健康的发展过程,要淘汰一批建筑企业。
去年开始萧条
不错
3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向2022年全国两会提交了两份书面建议,涉及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徐征认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赋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动力增强的重要途径,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建筑业有着庞大和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未来可期。
上海建工董事长 徐征 受访者供图
数字化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徐征指出,当前建筑行业转型与创新还存在一些障碍: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支出较大、缺乏规模效应,施工现场项目覆盖率低,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
同时,建筑产业链上数字化技术协同性不高,数字化技术在项目单阶段、单系统、单项目应用较多,BIM(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不普及,设计、建造、采购、运营等环节孤立存在,数据和信息难以跟随项目推进而流动,形成不易交互的信息孤岛;BIM模型审核和验收环境不成熟,BIM计价、审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针对性强且内容齐全的行业标准。
此外,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缺口很大。
针对上述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徐征建议,一是深入推进建筑产品数字化和建筑产业数字化。积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打造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工地,大力建设面向行业基于BIM的智慧设计、建造与运维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二是努力打造数字化商业生态圈。以“业务驱动、技术支撑、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企业家意志”等五个关键因素为支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共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
三是大力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建筑产品服务能级指明了方向,要积极培育常怀利他之心,提升服务能力、源自内心自觉的建筑服务商文化,主动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的绿色工程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建筑与自然、人的和谐。
四是加快培养数字化高端跨界人才。充分利用我国建筑企业平台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引进和培养建筑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设计等相关领域高端跨界人才。
同时,徐征建议政府出台智慧设计、建造、运维、更新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数字化产业计价政策、数字化模型审核验收政策以及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行业相关标准,大力支持传统行业自主创新研发集成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孤岛”,着力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徐征指出,国内的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和全过程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乏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专项立法,行业绿色建造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要在不断磨合和培育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建筑垃圾从产生源头到处理末端有个磨合期,建筑垃圾混装的特性使工厂化处理的产能不能一次性铺开。
这几方面因素最终造成了上游亟待处理的建筑垃圾量不少,中游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厂产能利用率不高,下游使用再生砂石骨料政策引导不够。
徐征指出,这个局面的关键在加强政策对建筑垃圾中下游和中上游之间的衔接和导流。
当前,健全区域性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建筑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流程,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产品品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针对上述问题,徐征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城市更新业务,不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提升,不断开发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建筑,践行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
二是坚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建造,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总量。
三是坚持无废城市理念,积极研发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不断拓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渠道。同时,建议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出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建设完备的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基础设施体系。
如果您对知了谷科技的「BIM+AR」系列产品感兴趣,欢迎扫码与我们联系,也可申请预约演示,我们会提供专业的线上/线下操作演示。